穿越后,我只能痛揍国足 第134节

  只是他还不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觉之间,居然也让别人有了相似的感觉。

  这时两队球员已经热情的打过招呼了,别管大家心里是不是互相看不顺眼,但等真到了场上看到对方时,原来的那些压力,特别是负面情绪突然就泄掉了大半。

  就像球迷想的一样:这种中国德比,最后无论谁输都只是输在个人身上,不会涉及到国家民族的荣誉,所以大家的心态突然也变得平和起来,压力也没有赛前那么大了。

  双方球员打过招呼,各自拍完照片后,便等着自家队长去猜硬币选边了。

  而在现场大屏幕,以及电视的转播信号上,这时已经打出了双方的首发阵容。

  中国一队首发

  前场:李金羽(77,1977年)、郝建国(76,sldl)

  中场:孙继海(77,1977年)、肇俊哲(77,1979年)、李明(74,1971年)、邵佳一(78,1980年)

  后场:孙祥(76,1982年)、张耀坤(77,1981年)、郑智(79,1980年)、魏新(79,1977年)

  门将:刘云飞(79,1979年)

  中国一队的战力很明显已经不如澳门队了,至于孙继海才只有77的战力,很明显是因为踢的位置有问题。

  但没有办法,阿里汉就是看重魏新和郑智。

  而巅峰期的魏新实力也并不弱,所以即便孙继海是一队留洋成绩最高的球员,但也只是被当做万金油来使用。

  这里其实还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阿里汉对于孙继海这种级别的旅欧球员并不看重,事实上日韩两国确实有一大批旅欧球员在成绩和地位上都要更出色。

  这时中国一队的纯纸面实力已经在亚洲强队中落后了,而且还不是落后一点半点,而是已经快出现代差了。

  澳门队首发

  前场:张得胜(90,1985年)、李晓波(77,1984年),蒂亚戈(79,1983年)

  中场:沈毅(78,1984年)、屠光台(77,1984年)、李维(78,1985年)

  后场:周挺(77,1979年)、马振国(75,1985年)、牛占山(78,1983年)、张帅(75,1981年)

  门将:孔小川(75,1984年)

  今天澳门队派出的阵型是倾向于进攻的4-3-3,当然张得胜随时可以后撤变成左前卫,他们的阵型根据战况随时可以变成4-4-2。

  这会估计澳门球员自己都不知道,他们在纸面实力上即便不算张得胜,其实也面对中国队占据了上风。

  这样的攻守易型说实话有点快,但考虑到他们的天赋被张得胜偷偷加强后,就是要比对面的一队更强,同时进步的速度也更快。

  如果再这么发展两年,那么澳门队这批球员一定会出现好几个8系初期的亚洲顶级球星,那时就连二队都会与一队形成代差。

  但最明显的还是一队没有一个称得上天才的球员,谁让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外加高考实在比足球重要太多了呢。

  张得胜甚至都怀疑上面是不是故意放任足球越来越堕落,省得有哪个不开眼的家长把自己的好孩子送去踢足球。

  这种放任的效果非常好,如果不是澳门队的横空出世,那么这会已经没有多少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去踢足球了。

  但是澳门队这边也没建立起选材机制,他们根本就不是靠着青训体系和良好的足球环境去培养人才,而是纯靠系统的气运把人才送到自己嘴边,那些好苗子都是自己找上门来的。

  所以一队和二队的人才差距将来会越来越大,因为偌大一个中国实在有太多学习天赋一般,但是足球天赋却极佳的苗子了。

  但是这些不适合学习的好苗子,澳门队完全是依靠气运去影响他们选择足球,同时让他们选择到珠海参加青训,成材后自发到澳门队来踢球。

  一队可没有这种气运,他们依旧只能依靠和原本位面一样的越来越小的基本盘,以及越来越少的专业足球运动员去选拔人才。

  所以两边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中国足球的环境也不会比原本位面有太多改变。

  如果不是那些应运而生的好苗子,谁去练足球多半还是扑街的结局。

  这也没办法,兔子现在就是没这个精力,也没这个意愿去浪费财力建造一个庞大的足球人才筛选系统。

  如果有这个时间和经费,还不如给正在忍耐期的海军多建上几艘22蚊子艇呢。

  “嘟!”

  此时连站的地方都快没有的“工人体育场”里,阿联酋主裁判法哈里吹响了比赛开始的哨音!

  一队刚才没拿到选边权,所以这时先开球。

  一队的球员没有过多的试探,几次回传球之后,便从中路展开了果断的进攻。

  这有点超出廖启民预料,他还以为一队的球员会选择保守些的战术,没想到对方开场就大胆的抢攻。

  这是因为阿里汉觉得中国队一定要和澳门队打对攻才有赢球的机会,他们守不可能守的住,因为对面有一个比巅峰罗纳尔多还要恐怖的亿元先生!

  没错,阿里汉心里看不上一队这几个歪瓜裂枣的旅欧球员,但是对隔壁的二队却有些望而生畏,甚至觉得张得胜完全无解,哪怕让他的母队荷兰来一样防不住他这一点。

  所以他认为在防守上,中国队不管怎么防,最后都一定会丢球,并且很可能不止丢一两个球。

  那么取胜之匙就只有在进攻上想办法了,他们必须抓住对方防线上经验不足,特别是球员年纪小的缺陷,尽量去创造漏洞,抓住漏洞。

  这样就算防不住,但也有可能互相伤害!

  PS:傻了,150章上次屏蔽后自动标出来的违规段落,我都修改完了,结果审核后又冒出好几段新的违规段落,又得修改,但每次修改得间隔48小时,我炸了!

第153章 这还是人吗?

  阿里汉到底什么水平,这个还真不好说,因为他突出一个听话,说白了就是对战术踢法没有太多掌控权。

  但是他对球员的使用,实际上有很多妙手。

  当然了,很多球迷认为他是在瞎用人,比如孙继海就被他用废了,这一点也确实如此。

  但是张得胜觉得阿里汉对现代足球的理解很出色,比如他对今天担任队长的李明使用上就很科学,将其放在了最适合的中场位置上。

  然而刚刚踢到第2分钟,李明插上接球准备过人时,便被屠光台直接一个预判,两大步卡住位置后,便挡在了他与足球之间,随后一发力就把这个已经至少33岁(误差小于3年)的李明给顶翻了。

  主裁判法哈里一点吹罚的想法都没有,因为这个防守动作虽然侵略性很强,但却是非常精彩的一次防守。

  李明这么狼狈,只能说屠光台的这次上抢和卡位的水平绝对是四大联赛级别,整个过程预判精准,上抢迅疾,发力凶狠,一气呵成!

  但是李明的这次持球摆脱却是亚洲二流级别,整个过程从接球开始就太磨蹭了,速度迟缓,动作僵硬,缺乏细节。

  然而没几个人知道,此刻看上去脚下技术粗糙,动作衔接僵硬,毫无灵性的李明,15年前出道时不仅灵气十足,脚下技术也很流畅,特别是10年前运动能力巅峰那会儿,即便把他放在不是最适合的边路上都称得上亚洲一流。

  但就像所有出道时让人眼前一亮的国内球员一样,这些灵气四溢的球员,往往是越踢越没灵性,越踢技术越糙,最后等到进入国家队的时候,基本只剩下敢打敢拼,攻守平衡了。

  阿里汉就认为李明不该去边路,而巧合的是系统也将李明最适合的位置标记为中场。

  李明年轻时的爆发力和速度在亚洲一流,拿到欧洲去就一般了。

  但是他的灵性和创造力,包括脚下技术,以及平衡和对抗方面,即便放到欧洲也很不错。

  这个评价不是乱说,而是张得胜可以从系统上看到李明每个年龄段的能力,结果赛前无聊时一划拉,居然发现他的技术属性大都停留在21岁时的状态,从那以后不止进步有限,甚至有些属性越往后越差了。

  如果以李明18岁时展露出的天赋和即战力来看,那么他的球商和技术实际上在欧洲也很不错了,如果趁着年轻身体素质好的时候到欧洲磨炼一下,那么将战术素养快速提高后,再配合他本就出色的灵性和技术天赋,以及亚洲顶级的身体天赋,他的上限还要超过中村俊辅。

  这不是张得胜的评价,而是系统给李明标记的极限天赋是89(5%),超常天赋84(20%),正常发展79(50%)。

  中国一队在极限天赋上达到89的还不止李明,刘云飞和孙继海,甚至郝建国也是89的极限潜力。

  郑智在后卫的位置上也有这个潜力,但将他上调到中场后,他的极限天赋就变成84了。

  但可惜国内的环境不可能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和踢法,也就不可能踢出自己的极限天赋,即便是超常天赋也几乎不可能突破了。

  阿里汉倒是将不少球员放到他们最适合的位置上,但这些已经定型的球员被放到自己很少踢的位置上,哪怕是资深些的球迷都能看出他们踢得非常挣扎。

  李明在失误之后,屠光台往前带了几步,就把球出给了沈毅。

  沈毅这时展现了自己为什么适合踢中场,只见他用一个连伪球迷都能感觉到很舒服的停球动作,不仅快速把球停到一个方便自己下一步做动作的位置上,随后的第二次触球便将皮球传给了回撤的李晓波。

  这种接球和出球的快速衔接能力,乍一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实际上全亚洲能做到像他这么快速且丝滑的球员,两只手就数的过来了。

  而这种快速+准确的出球,好处就是能最大限度的拉扯对方的防守阵型。

  李晓波回身接球的动作相比之下更加骚包,他直接一脚出球,想要把球背身敲给突然插向禁区的张得胜。

  但是这种过于风骚的一脚出球在误差上比起最合理的两脚出球大了许多,尽管一旦传好了就有机会帮队友形成单刀,可多数时候都是让队友勉强拿到足球后陷入围攻,或是直接就被断了。

  这一次郑智就凭借出色的位置感和对球路的预判,直接把李晓波装逼的“一脚出球”给断了。

  “好球!”

  “传的好,断的也好!”

  “漂亮,就该这么踢!”

  “……”

  现场球迷大多数只能看个热闹,不过这次攻防确实很热闹,这让“工人体育场”里一时间都是欢呼和叫好的声音。

  然后,这些声音就“嘎”的一下被抽了回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一阵倒吸凉气的声音。

  郑智断球之后花了两步才调整好足球,然后就准备自己往前带一段距离,他有这个拿球插上的自信心。

  但问题是他不知道欧洲的防守节奏已经非常快了,哪怕是前场被断球,附近的球员也会立刻组织反抢。

  这么说也不准确,这些中国球员并不是不知道欧洲的攻防节奏已经越来越快。

  但问题国内的节奏还是老样子,他们没有见到过这种更具侵略性的攻防转换。

  澳门队的就地反抢甚至有组织有配合,张得胜和李晓波,连带沈毅同时冲向了郑智。

  郑智的控球精度明显一般,他也没有立刻出球,这一磨蹭再想出球已经太慢了。

  这其实就是处理球的速度和精度都不够,或者更笼统的说,就是拿球和出球的速度太慢了。

  所以等把球控好时,郑智已经没有机会再出球了。

  他自身护球的能力又一般,于是当三人彻底合围之后,他的球“唰”的一下就被李晓波捅给了张得胜。

  张得胜拿球后立刻转身内切,此时魏新和回防的李明都朝他冲了过来,准备合力将他拦下。

  张公子面对两个人的防守,同样没有第一时间出球,而是以一敌二迎了上去,甚至还把速度降了下来,只是他的脚下控球频率却快的惊人。

  “糟糕,他的脚下频率这么快?”

  “我该不该出脚?”

  这种速度不快,但频率过快的盘带,一时间让魏新和李明都陷入了纠结。

  他们不知道是该出脚断球,还是且战且退?

  张得胜可不会给他们好好思索的机会,逼近到两人面前后,突然右脚向外拨球,打算从李明的外侧方向突破。

  李明急忙向后退去,但是突到一半的张得胜,忽然改为脚内侧扣球,一个快到让人眼花的牛尾巴过人,居然将突破的路线改成了李明仓惶后退时,不得不让出来的那块区域。

  这个突然的变故让两人都反应不过来,竟是眼睁睁的看着张得胜见缝插针,直接从他们的中间带球穿梭而过。

  最让李明和魏新郁闷的是,他们整个过程根本没有下脚的机会,张得胜每一次控球都让他们看得到却摸不到,甚至看上去有点像主动给他让出一条路来。

  当然了,他们可以直接从背后铲腿。

  但像这种恶劣的犯规,欧洲球员都很少对他使用,因为一铲就是红牌!

  他们今天又是在这样举国瞩目的场合上,那就更没法用了,因为张得胜那双腿他们真是赔不起!

  这TM可是11亿啊!

  谁敢从背后铲?

  那是真有可能被买命啊!

  但老实说,就算他们敢铲,张得胜也不担心自己受伤,因为他的每一步控球和盘带都能随时衔接跳水动作。

  他那种快到极致的脚下频率,实际上就是引诱对方出脚。

首节上一节134/268下一节尾节目录